近日,一场以“学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做生态环境保护排头兵”为主题的专题党课在公共教学楼一号楼101多功能厅顺利举行。本次专题党课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管委会主任李军教授主讲,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300余名师生踊跃参与,共同探讨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下的生态环境保护路径。党课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周亮主持。


党课上,李军教授首先详细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的“1+3+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他指出,“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这个“1”是新提出的,是我国首次提出总量减排的目标,是我国碳排放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的一个重大跨越,体现了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责任与担当;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量、森林蓄积量3个量化指标和新能源汽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3个定性指标,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实施路径。

接着,李军教授结合具体数据和案例,分析了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碳市场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进展。他提到,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同时,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开市以来,累计成交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显示出我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在能源结构方面,李军指出,我国近年来发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风光发电成为重要增量。他通过图表展示了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趋势,并强调了碳捕获、封存与转化利用技术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关键作用。
李军教授还介绍了自己科研团队在超临界CO₂绿色溶剂利用、分子模拟/设计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他鼓励师生们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做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卢昌义教授为师生补充介绍了《巴黎协定》的十年实施过程及我国的履约态度。他说,我国积极履行协定,提出“3060”双碳目标,制定多项政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并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宣布了2035年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卢昌义表示,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针,设立了“3060”双碳战略协同创新专家工作站,环境学院设置了“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为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培养紧缺人才。

听完党课,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周亮表示,环境学院在卢昌义院长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聚焦碳汇增长,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如在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开展植树造林和监测管护,当好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林的“管家”。环境学院党总支将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纳入理论学习和业务实践内容,推动教工党员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排头兵的示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及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级李媛同学表示,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负责人,听完李军教授和卢院长的分享后深受鼓舞,将开展《气候适应型社会视域下城市湿地公园评价体系研究》,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当代大学生的点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