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溪山村红树林,挖掘河长制下的社会共治、共建、共管案例

撰稿:15 蔡均 15 陈晓霞 摄影:15 陈一杭 15 庄俊豪 编辑:16 傅盈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07-23

如果说寻访溪山红树林是挖掘河长制下的治理,那么“河小禹”实践队则已动员深入现场。2017年7月22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河小禹”实践队奔赴浮宫,访谈浮宫林业站薛志勇高工,寻访考察溪山村红树林生态修复基地,挖掘河长制实施中的社会共同治理、共同建设和共同管护的案例。

尽管夏季烈日炎炎,也无法抵挡大家寻访的热情。在龙海市浮宫镇林业站办公室里,实践队与薛志勇高工面对面进行访谈。在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植物的介绍,其中溪山红树林生态修复基地则是大家熟悉的地方。它是由政府、企业、高校、当地农村社区居民、科研院所、NGO组织共同治理,共同建设,共同管护,也是留下绿创团队印迹的地方。

与薛志勇高工访谈


“浮宫镇溪山村在70年代的时候,原本长着许多红树林。但那时的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其砍倒并种植香草去编制草席、榻榻米等”。访谈过程中,薛志勇高工耐心解释着,“当时的浮宫镇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厂,许多小工厂就把垃圾倾倒在滩涂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外企公司和政府对环境越来越重视,太古公司和厦门大学卢昌义教授就决定在此建立红树林基地”。

2010年春天,卢昌义教授与太古公司、当地镇镇府、海洋三所、厦门绿野协会等组织,共同引进墨西哥速生、存活率高的拉关木在此种植,并且定期组织环保志愿者来此种植与维护,弥补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损伤。2010年刚修复的时候,红树林只有一两百米长,经过多年的努力,红树林基地已长达两公里,一百多亩的规模形成了两公里密密麻麻的防护林带。先前的垃圾、苍蝇已经不见了,现在可以随时在滩涂里见到招潮蟹、跳跳鱼等。水鸟也会飞过来,在林里筑巢、喂食。红树林基地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访谈结束后,团队成员抵达溪山村红树林。伫立在“厦大太古”石碑前,周亮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滩涂种植红树林与“净美南溪”的关系:南溪两岸大多是农村,污染类型属于农业与养殖业产生的面源污染,南溪河道两侧滩涂上种植红树林,可以拦截陆地面源污染,避免污染直接进入河道。

周亮老师讲解红树林知识


环望河道两侧郁郁葱葱的红树林,身为环科学子、环境保护者以及“河小禹”的大家,一种使命感在心中油然而生。绿水守护者陈彦君老师提到,厦门市是城市,溪流两岸大多完成了截污工程;龙海市属于农业发达、水系密布的地区,全部截污难度大、费用高,不能照搬厦门市的做法。的确,不同的地区需要有不同的对策。语毕,“河小禹”实践队正式开展巡河活动,巡河小队沿着浮宫镇溪山村的南溪河段一路前行,河面波光粼粼,远处山峦起伏,河流近岸清晰可见小鱼流来游去!

身为实践队队长的蔡均对于保护红树林有着丰富的经验。深入到红树林内,蔡均怡然地向大家介绍到,“世上植物,一般是籽生,然而红树林却是“胎生”。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的海洋木本植物群落,素有“海上森林”之美称,其“胎生”繁殖方式,为植物界之罕见,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考价值。茂密的树冠、发达的根系,盘根连冠、交错成片、蔚为壮观;涨潮时,树冠隐约碧海之中,若泛舟戏绿,旦见群鸥起舞、鱼虾嬉游,奇趣无穷。而且红树林还可以维持滨海湿地的丰富生态,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等功用。”

保护环境的路还很长,对于未来的规划,“河小禹”实践队有着十分美好的憧憬。在不久的将来,绿创团队将计划在此设立“河小禹—红树林”导览路线,结合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将制作影雕二维码于“厦大—太古”碑上,更好地向民众宣传。

“厦大—太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