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蓝碳行动”?陆健健教授带你了解全球气候变化

撰稿:16 傅盈溢 摄影:16 叶旭祥 编辑:16 傅盈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06-18

今年6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引起世界舆论轩然大波和谴责。究竟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如何造成的?有哪些应对措施?我们海洋河口研究工作如何发挥保护地球的积极作用?618日早上10点,在经管大楼201室,华东师范大学陆健健教授为我们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读与科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卢昌义教授,行政秘书张晶老师,科研秘书陈慧杰老师,周亮、李莹、陈志杰、王鸿辉、陈铮等多名专任教师出席本次讲座,卢昌义院长亲自主持讲座。

卢院长亲自主持讲座


陆健健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科技界),国家级河口海岸重点实验室早期负责人,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美绿色合作伙伴《湿地与绿色发展》中方首席科学家。其从事湿地生态与生态恢复研究40余年,我国第一部湿地专著《中国湿地》作者,“生态对冲”理论创建人。

开门见山,陆教授在引言中讲到大气中温室气体对于气候的影响,并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协定(《巴黎气候协定》)以及碳税两个概念,他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两方面阐明《巴黎气候协定》为何争论20多年才正式颁布的原因。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认为国家仍需发展,不能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要求,发展中国家又分为两种,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追求的是技术方面的提高,然而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对经济的追求,除此之外,发达国家的技术较为成熟,碳的能量利用率约为发展中国家的三倍,在种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如何制定一个考虑周全、较为公平公正的协议,一直为各国所争论。

在接下来的讲座中,陆教授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了由于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地震、飓风、暴雨与洪水、泥石流、雾霾等种种灾害,除此之外,北极冻土碳弹、格陵兰岛冰川消融、三江源雪线退化等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北极冻土消融,碳弹会使气候的变化从渐变到突变,并作出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66m的后果假设。陆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了讲述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的美国科幻电影《后天》,引起了现场同学们的共鸣,他从全球洋流图分析认为虽然这是部科幻片,但是该影片的科学理论是正确的。为何现在不说全球气候变暖,而是全球气候变化?陆教授用中国2008年雪灾、美国2014年寒流两个例子说明碳排放不仅造成气候变暖也会带来严寒,所以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气候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变异。

除了科普相关知识外,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蓝碳行动”。对此,陆教授提出了碳源、碳汇和碳汇生态工程。现在,全球主要推行的方法是减少碳能源的排放,发展新型能源。但是传统方法,只能减少碳的排放,而不能完全制止碳的排放,因为碳能量是人类活动所必须的,无论如何,不可能做到不排放。所以,在此基础上,陆教授提出增加碳汇点、减少碳源点这种新颖的方法。陆教授从海洋碳汇模式、海水“溶”碳和酸碱度(pH值)、海洋植物的碳汇效应、碳的矿化——海洋动物的固碳作用四个方面,阐述了海洋碳汇的潜力巨大,同时他也肯定了环境院现在着手在做的红树林活动是真正的生态工程。如何开发海洋碳汇潜力,陆教授提出了多养殖贝壳类水产品,这样在发展渔业的同时,也可以解决环境问题。他以厦门市为例,提出比起“低碳”,更想构建“零碳”城市。

讲座的最后是现场提问环节,仔细聆听了讲座后,大家都纷纷提问。张晶老师提出从美国退出来看,是否《巴黎气候协定》存在很大争议。陆教授从发展因素角度解答,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较为认同的。他以中国为例,中国虽然需要支付一大笔碳税,但是留下了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对于这大一笔钱可以用于全球建设,也是喜闻乐见的。接下来,陈铮老师提出了生物“泵”的定义以及如何评估“蓝碳计划”所能达到的成效。陆教授从自养型、异样型两种生物解释了“泵”的定义,以及提出期望,希望大家可以去实践“蓝碳计划”,并对此做评估,去很好地实现这个想法。除老师外,现场还有两名同学,也很有想法地提出了赤潮问题,以及对于厦门要再建飞机场这件事提出自己看法,陆教授都一一解答。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落下帷幕。

  

陆健健教授听学生提问


气候问题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本次讲座,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了全球气候变化和“蓝碳行动”。正如陆健健教授所言,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构建“零碳”城市,那么对于解决环境问题而言,将是个很大的突破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