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水产品的饮食更加地合理健康,10月27日19点,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孙鲁闽副教授于经管大楼301教室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风趣幽默又贴近生活的讲座——《有毒?小伙伴们还能不能愉快地吃海鲜了》。
讲座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简单的概念准备和实际调查结果分析。首先,孙鲁闽教授依次详细地介绍了五种常见重金属及其危害。铅是重金属中毒性最大的,对脑细胞伤害很大,易造成智力低下、老年痴呆、脑死亡等危害。孙鲁闽教授用幽默的话语,以“咬铅笔铅中毒”,“中世纪欧洲贵妇用二氧化硅涂脸美白”,“古罗马用铅做水管”等例子生动形象诠释了重金属的毒性。
铬主要积聚在肝、肾和内分泌腺中。但不同价态的铬毒性不同,比如六价态有毒,但如果转换为三价态,再将其沉淀,就能很好去除毒性。同时孙鲁闽教授还借宫廷戏中所演的“银针试毒”的例子引出砷元素,砷对于各类器官、心血管、神经,血液以及呼吸系统等都具有毒性与致癌性。还有镉化合物不易被肠道吸收,但可经呼吸被人体吸收,对于肝脏或肾脏造成危害,还会导致骨质疏松,孙鲁闽教授还对于前段时间工业排放导致水稻镉含量超标事件进行了解读,因为镉化合物不易被肠道吸收,所以并不影响健康,消除了大家的心中的忧虑。

孙鲁闽教授结合具体事例进行生动讲解
详细介绍完五种常见重金属后,讲座就进入了下一个话题:“何种海鲜重金属含量高?”。食物链的富集所造成的生物放大,使得食物链顶端的生物重金属含量较高。这也间接说明了食物链底层生物体内存在重金属浓度大的情况,所以孙鲁闽教授建议海鲜不要多吃,而且不推荐野味,因为不确定性更大,对于安全与健康没有保障。但是每个国家都有其人体重金属服用标准,提醒人们在适量的情况下摄入海鲜产品是可行的。
在第三个阶段中,孙鲁闽教授提到生活中我们熟悉的海鲜很多都存在汞含量超标的情况,并引出大家所熟知的高级食物:鱼翅。虽然价格昂贵,但其实鱼翅重金属含量非常高,多吃不仅无益还有害处。孙鲁闽教授提到他当导师期间曾收到一份贵重的鱼翅礼品,后经检测重金属含量很高,所以并没有食用而是保存起来当成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并打趣道南京有一名老外不顾宁可“中毒”的风险,也要吃小龙虾的事例也是让全场听众捧腹不已。还谈到了其他生活中“汞中毒”的事例,具体分析了不同含量的汞对人体的不同影响。
讲座的尾声,孙鲁闽教授对13级学生在台湾浅滩渔场里所做的实验报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汞有超标,其余均在标准之内,说明不同水质的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不尽相同。在观众提问环节,观众们提出了包括海鲜,鸡鸭等家禽、两栖爬行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多少等问题。孙鲁闽教授详细生动地对每个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并提出了食用建议。

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听着
福建作为沿海的省份,海鲜类品种丰富。对于沿海生活的居民,海产品问题与他们息息相关。这个讲座让同学们懂得了水产品与重金属的关联性,还纠正了大家生活中关于海产品的一系列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