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学子张燕燕成为福建省首位“绿色未来奖”获得者

人员机构2014-05-19

  近日,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IESD)传来喜讯,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张燕燕同学凭借《人工岛“反迪拜”生态自循环模式研究——以双鱼岛为例》项目,荣获2014年度第二届“绿色未来奖”。全国共20个项目入选,该项目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全国独立学院第一个且唯一入选该奖项的项目。

  张燕燕将于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与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同济等名校获奖同学一起出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举办的“2014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2014 International Student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暨“绿色未来奖”颁奖典礼。

  张燕燕同学参评的论文《人工岛“反迪拜”生态自循环模式研究——以双鱼岛为例》以中国首个生态型人工岛双鱼岛为研究对象,从理论策略构建和实证研究两方面,研究回填淤泥、弃置污泥及干化污泥肥对于土壤的改良效果,并开展多年实地生物多样性调查,从水肥储备、碳储备与植被覆盖入手,创建生态自循环快速恢复模式。

  指导老师卢昌义教授说,该模式有利于实现我国人工岛、填海区等人为形成的裸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指导老师周亮老师认为,张燕燕获奖原因之一是她提出的创新性可持续政策建议,即“建议国家仿照环境保护法针对环境污染的‘三同时’制度,制定人工岛、填海区的类似制度;规定人工岛、填海项目的生态恢复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全程生态监测,施工结束要与生态恢复无缝对接,避免场地空置变成生态沙漠”。

  据悉,“绿色未来奖”由北京绿色未来环境基金会设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汪光焘先生发起。“绿色未来奖”面向在中国境内就读的高校环境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设立,旨在促进在中国境内就读的国内外青年学生投身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事业,培养我国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在校生的独立思考、调研能力、书本理论与社会当前实际结合的能力。鼓励学生、青年针对家乡和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开展实地性的社会调查,并就国家或地方现有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作适应性评价,奖励成文的优秀研究报告或者论文。

相关链接:
  2014年度第二届“绿色未来奖”评审结果公告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