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届“世界水日”,第二十五届“中国水周”也在这一天拉开帷幕。联合国确定“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关系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立足国内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建成了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目前,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05亿亩,居世界首位,其中节水灌溉面积4.1亿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高到0.50,在占耕地面积一半的有效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我国以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保障了约占全球1/5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十分艰巨。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多年增产增收,但要清醒地看到,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并不牢固,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资源约束日益突出,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明显加剧,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问题亟待解决。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诫我们,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增强农田水利保障能力的弦要始终绷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突出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明确提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要求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夯实水利基础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着力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破除水资源瓶颈制约。中央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与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到相同的高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抓紧完成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把好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关,确保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抓紧修订区域用水定额,推行节水强制标准,实行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确保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高到0.55以上。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依法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力争到2020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