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登录
首 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院长介绍
机构设置
联系我们
资讯中心
综合新闻
信息公告
教务通知
资源下载
招生信息
教师风采
专任教师
实验员
讲座教师
行政人员
教工院友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学科竞赛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晨斛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蓝色海湾整治红树林养护创新合作平台
实验室安全规范
3060双碳
3060专家工作站
闽都教育发展基金会
双碳资讯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党团建设
党建资讯
党团在线
学子风采
团学会
环境保护协会
第二课堂
优秀校友
交流合作
对外交流
服务社会
实习就业
实习实践
就业与深造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晨斛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蓝色海湾整治红树林养护创新合作平台
实验室安全规范
科研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节】无车日
人员机构
2009-10-15
又到无车日,与前几年中国城市刚与世界接轨、
无车日
刚出现时充满乐观的期待相比,今年媒体报道的基调很是悲观,舆论对无车日的效果充满怀疑。比如武汉媒体就报道说,在各项宣传活动热火朝天进行的同时,江城车流量未见减少,某些路段的流量甚至略有增加。两条划定的
“
无车
”
道路上,更因为车辆太多,逼得交警
“
弃守
”
(《楚天都市报》
9
月
23
日)。其他城市
“
无车日
”
的效果也很不明显。
媒体的报道预设这样的判断:
无车日
难见无车效应,无车诉求少人呼应,靠
无车日
解决汽车拥堵问题根本行不通。并暗含着这样的道德批评,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车主的公德意识和文明素质还很低,人人都希望别人响应
“
无车日
”
,自己享受别人不开车的好处
——
我觉得,这样把目光紧盯
无车日
的效果,过度苛求
无车日
的
“
无车效应
”
,并不符合
无车日
的精神理念,过于功利而缺乏文化上的耐性。
无车日
的本质并不是让人放弃使用汽车,并不带有什么功利目的,不是政府治理堵车、推行环保、减少车祸和解决其他汽车问题的政策工具,而源于自下而上的一种道德自觉和文明反省。作为工业文明的宠儿和现代性的产物,汽车的普及和流行导致了许多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对汽车问题充满忧虑的人创立了
无车日
,人们约定某个时间一起放弃使用汽车、体验无车的感觉,共同反思汽车社会的发展困境,寄望通过这种自发、自治、自省的文化努力引起大众对汽车问题的反省。在西方不仅有
无车日
,还有无手机日、无电视日、不上网日、无电日,还有向一切消费主义文化说不的
“NONO
族
”
等等。
中国本来没有
无车日
,并不是中国汽车问题不严重,而是中国进入汽车社会没多少年,初享汽车利益的公众还未像西方人那样意识到汽车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国人的文明意识和道德水平还没有发展到那种高度
——
但在一些民间环保人士的推进和政府的主导下,前几年各大城市还是逐渐与国际接轨,引入了
无车日
。
因为并非源于本土市民社会的自生自发,而是外在的嫁接,缺乏文明自觉和道德基础,自然有个慢慢接受、逐步启蒙、点滴教化的过程,根本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无车效应。而且,
无车日
原本就是一种纯粹由民间自我主导的文化宣示,诉诸每个人的道德自觉,引入
无车日
是为了在理念上启蒙大众,而不是强制解决某个问题的政策工具。可由于许多人对
“
无车人
”
的理念缺乏理解,习惯于从功利角度而不是从文化上理解一种制度。加上我们的
无车日
并非民间自发而常常是政府主导
——
政府往往缺乏文化耐心和启蒙意识,习惯性地将
无车日
当做一种缓解堵车、治理污染、减少车祸的工具。既然是工具,自然就把
“
起到了多大无车效应
”
放到了第一位。两方面的因素,造就了舆论在看待
无车日
上急功进利的心态。
这实在是对
无车日
不切实际的期待。
无车日
只是一种文化自律手段,不应把
“
起到多少无车效应
”
放在第一位,而要耐心地在
无车日
过程中培养公众的文化自觉,耐心地培养公众对汽车问题的认知。我担心,这种对
“
无车效应
”
急功近利的苛求,会窒息
无车日
的文化启蒙价值;我还担心,过度把
无车日
当成一种政策工具而追求
“
无车效应
”
,会助长政府权力在这方面的过度干预
——
既然
无车日
的效果很差,那就以强制手段推进
无车日
,从而冠冕堂皇地侵犯公民的权利。
另一方面,我也不赞成在
“
无车日
效果很差
”
问题上对车主进行过多道德批评。车主文明认知水平尚未达到一定高度,这是现实,只能慢慢去启蒙和熏陶,苛求不得。而且,如今各大城市为了治理汽车问题出台了许多硬性的限车政策,比如北京就有尾号限行,车主每周都要限行一天,这样硬性的规定也让车主对
无车日
这样的活动充满心理抵触:为了公共交通已经让渡了很大一部分权利,再让就不太愿意了。还有,
无车日
本就不是一种道德大棒,并不鼓励将道德矛头指向别人,而是诉诸每个人的道德内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不管别人是否开车。互相指责的结果,只能使
“
无车日
”
陷入互相推卸责任的囚徒困境中。
在
无车日
问题上,一方面要有逐步启蒙的文化耐心,另一方面要有从自己做起的道德自省,这才是
无车日
的精神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