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登录
首 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院长介绍
机构设置
联系我们
资讯中心
综合新闻
信息公告
教务通知
资源下载
招生信息
教师风采
专任教师
实验员
讲座教师
行政人员
教工院友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学科竞赛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晨斛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蓝色海湾整治红树林养护创新合作平台
实验室安全规范
3060双碳
3060专家工作站
闽都教育发展基金会
双碳资讯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党团建设
党建资讯
党团在线
学子风采
团学会
环境保护协会
第二课堂
优秀校友
交流合作
对外交流
服务社会
实习就业
实习实践
就业与深造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晨斛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蓝色海湾整治红树林养护创新合作平台
实验室安全规范
科研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学]聚焦环境一号 关注重点流域等
人员机构
2008-09-22
“环境一号”A、B卫星成功升空并传出经处理后相当清晰的对地监测照片,令人兴奋。各种媒体纷纷刊载介绍文章和专家解析,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9月10日在山东济宁召开,受到媒体的关注,会议的重点内容成为媒体加以解读的对象。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出台有关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举措,使本周媒体有关水方面的信息显得比较丰富。此外,英媒有关污染会让人发胖的报道很吸引眼球。
AB双星分外夺目
我国9月6日11时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环境一号”A、B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当天各类媒体就图文并茂地报道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其视角有所不同。
9月6日,新华网说“环境减灾”A、B卫星发射成功,并推出题为“‘环境减灾’A、B卫星‘一箭双星’发射探秘”的报道。中国网指出:建设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卫星系统势在必行,并引出了来自国家航天局的信息——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打开新局面。新浪网指出,环境减灾卫星成功发射,将帮助监测地震洪涝灾害;齐鲁晚报披露,卫星的7套设备是“山东造”。
9月7日,四川新闻网说,减灾卫星升空将可预报地震。9月8日,中新社报道,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8日晚向媒体发布消息说,北京时间8日17时,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A 、B卫星的CCD相机已经成功传回遥感数据,处理后图像清晰,后续几天将进行其他星载遥感器成像测试工作。重庆晨报消息,我国首颗环境卫星成功发射,火箭残骸落重庆境内,并指出这是我国首个以灾害和环境监测为主要用途的卫星监测体系。当天,新疆日报对“环境减灾”卫星的三大亮点进行了介绍: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由卫星系统、地面系统、应用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并称这三大系统构建环境监测的“天罗地网”。
重点流域再掀波澜
环境保护部10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召开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总结重点流域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全面部署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工作。到发稿时止,百度一下相关资讯已近200条。环境保护部部署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工作——中国网,水污染防治不能放松、实现水污染物减排目标——新华社电,环境部:年内制订太湖、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方案——中新社,我国四成国土面积列入国家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范围——新华网,中国加强水污染防治、落实江河湖海休养生息政策——中国新闻网,环境保护部将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进行评估——新华网;辽宁大面积关停污染企业、辽河治理告捷——新华网山东频道,沈阳建25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将达100%——新华网辽宁频道,黄河流域水环境管理专题研究班在包头举办——包头日报,山东建180座污水处理厂、年底将一县一厂——新华网山东频道。
力推市场机制治污
南方日报近日推出题为“广东首次正式曝光超标入海排污口名单、近半超标”报道,指出生活污染直排是主因,建议亟须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海南日报报道:海南下月开征污水处理费,海口三亚不低于0.8元。海南省将从10月1日开始在全省、市、县政府所在城镇和经济开发区开征污水处理费,并逐步向乡镇延伸,并将污水处理收费标准逐步提高到补偿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水平。中国水网说,海南环境治理新台阶、收费“双箭”齐发,认为应加强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污水处理费上调成趋势。燕赵都市报说,河北省承德市居民生活用水污水处理费每立方米涨0.3元,调价执行时间为2008年10月1日。
赞誉节水行动成果
水在本周媒体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一些媒体对节水行动成果、节水科技进展进行了专门报道。
无锡日报说,无锡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山西日报称,为使三晋母亲河——汾河碧水长流,山西省宁武县今明两年要将7200人从汾河源头的一级保护区内移民搬迁,目前已有4000人的移民方式已经选定。水利部网站说,宁夏将解决中部干旱带75.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三秦都市报称,陕西省宝鸡市开展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两年来,共为市民更换非节水器具32万个,通过对非节水器具的更换,该市不仅杜绝了水资源的浪费,仅普及节水器具这一项市区每天还可节水8500吨。
科技节水成为本周环境报道的一个亮点。新华网说,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为主的科研团队提出了“绿色超级稻”计划,期望通过品种资源研究、基因组研究与分子育种技术的结合,在高产、优质的基础上实现水稻生产基本不打农药、少施化肥和节水抗旱等三大目标。目前在节水抗旱稻育种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
新民晚报说,每亩节水超400吨,节省农药化肥费近250元,经比尔·盖茨基金会推介立项后——上海首创“免耕稻”有望走出国门。
广州日报说,当传统的土地已经难以挖掘更多潜力时,人们不由得将目光对准了空中。有科学家提出,可以将庄稼种到空中去——建造摩天大楼,令其变身为垂直农场。最早提出垂直农场理念并使其具备理论操作性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环境学家戴斯珀米尔。戴斯珀米尔希望能够投资两亿美元,建造一座30层楼高的摩天大楼,种植和饲养足够5万人食用的水果、蔬菜以及小鸡,作物种类可以达到100种。
揭示肥胖与污染关系
英国《星期日独立报》网站说, 研究表明污染会让人发胖。最新研究表明,污染会使儿童肥胖。西班牙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出生前接触到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会使婴儿出生后肥胖。新华网的“英媒:研究首度揭示胎儿期受污染将使儿童肥胖”报道,摘要刊登了这则消息。网易网对此进行了转载。
此外,本周媒体还在其他方面进行了报道,西安日报推出题为“西安市:完成第四污水厂管网工程”报道;北京晚报说,联合国气候专家建议,少吃肉,救地球,每周一个无肉日,减排效果好于少开车。新华网称,山西襄汾县塔山矿区废弃尾矿库垮坝事故抢险救援工作紧张进行。中国气象报说,河北省邯郸市完善农业区划应对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