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登录
首 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院长介绍
机构设置
联系我们
资讯中心
综合新闻
信息公告
教务通知
资源下载
招生信息
教师风采
专任教师
实验员
讲座教师
行政人员
教工院友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学科竞赛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晨斛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蓝色海湾整治红树林养护创新合作平台
实验室安全规范
3060双碳
3060专家工作站
闽都教育发展基金会
双碳资讯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党团建设
党建资讯
党团在线
学子风采
团学会
环境保护协会
第二课堂
优秀校友
交流合作
对外交流
服务社会
实习就业
实习实践
就业与深造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晨斛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蓝色海湾整治红树林养护创新合作平台
实验室安全规范
科研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学]鄂尔多斯治沙:“善退”沙变少“巧进”绿增多
人员机构
2008-06-26
“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垦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
这首顺口溜,是我国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数十年来治沙理念转变、生态环境变迁的生动写照。
“人定胜天”不可取
划定禁止和限制开发区,传统工业和农牧业有序转移
史书记载,鄂尔多斯曾经“沃野千里、牛羊塞道”。这里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的中心位置,属半干旱向干旱地区过渡地带,境内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和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区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48%。由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过度开垦、放牧等,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成为京、津地区沙尘暴的源头之一。1998年到2000年,鄂尔多斯连续三年遭遇大旱,赤地千里,80%草原沙化、退化,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群众的生产生活。
痛定思痛的鄂尔多斯人认识到,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必然要受到惩罚。防沙治沙,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观念并不可取,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有出路。
2000年,鄂尔多斯市提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收缩调整传统农牧业生产、传统工业发展路线,转移农牧区人口,减轻生态压力。在发展规划中,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面积分别占到全市总面积的51.1%和36.8%。
“十五”以来,鄂尔多斯市累计转移农牧民40多万人,完成人工造林1039.6万亩,飞播造林868.4万亩,封山封沙育林面积达到243.4万亩,还开展了首期5304平方公里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
从禁止开发区等地退出来的农牧民们,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扶持下,“退”出一片海阔天空。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东达生态移民扶贫村已有500多户移民入住,从事獭兔养殖。2006年8月从王爱召镇德胜泰村搬来的韩根拴告诉记者,原来家里有三十来亩盐碱地种葵花等,收入不高,一年1万多元。去年,仅养殖獭兔的收入就达到12万元。
以往的“广种过牧”则调整为“集中发展”。鄂尔多斯市冲破重重阻力,于200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推行禁牧、休牧、轮牧政策,变靠天养畜为标准化舍饲养殖,变广种薄收为集中建设沿河现代农牧业带,改变了农村牧区传统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鄂尔多斯市在耕地面积减少135.8万亩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由2000年的6.5亿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12.2亿公斤,增长了87.7%;牲畜头数由615万头(只)增加到1498万头(只),增长了143.6%。
“反弹琵琶”更动人
沙柳从“烧火柴”变成“摇钱树”,农牧民治沙有了积极性
在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小骏马沙柳林基地,一丛丛沙柳拔地而起,生机盎然,牢牢地固定住了下面的沙地。两年前平茬的沙柳已经长到一人半高、铅笔粗细。
据东达集团负责人介绍,这个沙柳林基地有近3万亩,主要用作东达集团造纸原料。目前企业沙柳造纸项目每年需要10万吨沙柳原料,随着产能的扩大,沙柳需求量还会大幅度增加。企业将投资3亿元,在库布其沙漠周边地区建设350万亩沙柳种植基地,带动12万户农牧民增收致富。
沙柳是沙区特有的灌木树种,是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鄂尔多斯市林业局总工吕荣说,沙柳每隔3到4年必须平茬一次,萌蘖更新。过去,沙柳的主要用途是当柴烧,当地农牧民种植、平茬积极性不高,造成大量沙柳得不到平茬复壮而枯死。
随着东达集团造纸、乌审旗生物质发电、碧海高密度板材、宏业人造板等一批以沙柳为原料的企业茁壮成长,沙柳变废为宝,从“烧火柴”变成了不仅能防风固沙,而且帮助农牧民增收的“摇钱树”。
在杭锦旗锡尼镇吉厚诚切片厂,沙柳堆积成一座座的小山,不断有满载沙柳的车辆驶来。厂长王顺虎告诉记者,该厂将沙柳切片后卖往人造板厂,供不应求。“沙柳收购价格四五年前每吨约80元,现在已经涨到了每吨180元。老百姓种沙柳的积极性非常高。”
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建成沙柳工业原料林基地585 万亩,年产灌木枝条117万吨。鄂尔多斯人把这一做法形象地总结为“反弹琵琶”��通过产业发展逆向拉动生态建设。“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绿色难以持久。”鄂尔多斯市林业局副局长袁庆东说,“防沙治沙必须解决沙区群众脱贫致富难题,我们通过产业化这个突破口,使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农牧民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调动了社会力量。”
“绿色银行”不是梦
不断壮大、延伸林沙产业链,从沙地上驱逐“贫瘠荒凉”
鄂尔多斯人提出,新世纪里生态建设不应以绿色画句号,要在产业链上做文章。鄂尔多斯市把林沙产业确定为农牧业两大重点产业之一,从政策、资金上重点进行扶持,并制定了林沙产业“十一五”规划。除了沙柳,鄂尔多斯市还建成柠条、杨柴饲料林基地1310万亩,年产饲料268万吨;沙棘林基地40万亩,年采果1.2万吨。亿利沙产业、伊泰甘草、东胜沙棘食品等林沙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规模以上林沙企业达20多家,七星湖、响沙、恩格贝等地的沙漠生态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
去年,鄂尔多斯市农牧民人均来自林沙产业的收入达1780元,林沙产业增加值达16亿元,解决了2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广袤沙地开始由“贫瘠荒凉”向“绿色银行”转变。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也有力地推动了鄂尔多斯市的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库布其沙漠治理率已达到了20%,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已达到70%。截至2007年底,鄂尔多斯市森林总面积达26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0.1%,比200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植被覆盖率达75%,比2000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
鄂尔多斯的生态建设摆脱了长期以来“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的困境,生态状况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蓝蓝的天空,青青的湖水,绿绿的草原”等歌曲中的美景,在很多地方成为现实。
不过,鄂尔多斯人对防沙治沙的长期性、复杂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袁庆东介绍,鄂尔多斯荒漠化土地面积还占全市总面积的56%,生态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鄂尔多斯市已经确立新的目标:到2010年,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85%以上,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4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2%以上,毛乌素沙地沙害基本消失,库布其沙漠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