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登录
首 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院长介绍
机构设置
联系我们
资讯中心
综合新闻
信息公告
教务通知
资源下载
招生信息
教师风采
专任教师
实验员
讲座教师
行政人员
教工院友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学科竞赛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晨斛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蓝色海湾整治红树林养护创新合作平台
实验室安全规范
3060双碳
3060专家工作站
闽都教育发展基金会
双碳资讯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党团建设
党建资讯
党团在线
学子风采
团学会
环境保护协会
第二课堂
优秀校友
交流合作
对外交流
服务社会
实习就业
实习实践
就业与深造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晨斛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蓝色海湾整治红树林养护创新合作平台
实验室安全规范
科研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学]汶川重建该从何处着手? 环境专家:须环保先…
人员机构
2008-06-09
汶川5·12大地震灾害造成破坏之烈、波及地域之广,为近百年来所罕见。其中,重灾区达10万平方公里,包括绵阳、德阳、阿坝、广元等6个市州,88个县、区和1204个乡镇,涉及2700多万人。随着救援阶段的结束,灾后重建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汶川灾区的恢复与重建该从何处着手?灾区的生态环境如何修复和改善?请看环境专家如是说——
汶川灾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
欧阳志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秘书长):
汶川大地震重灾区所在的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结合部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频发,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被退化严重。
该地区也是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区,为四川乃至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灾区还是岷江、涪江、大渡河和沱江的主要水源区,关系到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数千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岷山与邛崃山系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是我国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主要栖息地,地震灾区的野生大熊猫数量约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数量的70%。同时该地区风景名胜区分布集中,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民族文化(特别是羌族)独特,是我国乃至国际上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汶川大地震导致了该地区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严重,对四川盆地乃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灾后重建应从修复生态环境做起
邹德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们不仅要做好城镇和房屋的恢复,重新创造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更应该关注生态环境,并把修复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例如,当前把消除由大地震使岷江上增加的33个堰塞湖对下游形成的威胁作为头等大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受灾地区的恢复和重建,应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上做起,应以震害调查和对灾区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估为基础来进行,要强调理性和科学。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的修复能力有限,但对于一些自然灾害,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趋利避害。
欧阳志云:应尽快开展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破坏的评估,
全面了解地震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与受损失的情况,搞清地震及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森林、草地、河流、农田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与影响程度。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与预测森林、草地、河流等生态系统破坏的生态长期效应,如对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水环境、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以及对大型水利工程、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影响,为灾区重建的总体规划提供基础。
适应生态环境变化进行整体规划
邹德慈:灾后规划可以分为过渡期规划和长远规划两个阶段。应急的过渡期规划主要为安置区选址,包括场地、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必要的保障设施。然后在此基础上准备长远规划。
现在,国家各部委都在制订过渡期安置灾民的相关标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制订过渡期简易房的设计标准;卫生部也针对过渡期制订了防疫方面的标准;环境保护部的饮用水标准已经发布。防火、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相关标准的颁布实施将为灾民在过渡期的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应当在灾害调查、科学论证、地质地理条件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总体方案。重建规划总体方案要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
城镇和农村的恢复重建应统筹规划。一个个城镇和农村,都不宜孤立地进行恢复重建。原来的布局哪些是可以保留的?哪些需要调整或改变?生态环境改变后,怎么适应新的变化进行合理规划?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恢复重建的规划中进行统一考虑。
居民点重建必须考虑生态保护
欧阳志云:农村居民点和城镇居民点重建过程中必须考虑生态问题,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避免产生新的生态问题,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做生态建设方案,以减少不必要的破坏。
在灾区,由于耕地有限、分散,过去居民住地也十分分散,不但贫困问题无法解决,孩子上学也是难题。居民分散居住还造成生态破坏,干扰野生动物生活环境,影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应借重建之机将居民居住点适当集中,尽量避免再出现居民居住环境分散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与城镇建设布局与选址中,要将生态保护的要求结合起来考虑,不仅要重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农村发展、村民生计以及交通、供水、供电等的要求,还要重视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等生态服务功能保护的要求,以及大熊猫、金丝猴等重要保护物种栖息地分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农村重建中,要结合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的要求,综合考虑清洁能源使用、面源污染控制、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方面要求,统一规划。鼓励发展沼气、卫生厕所、农村废水和垃圾处理设施。
多种方式保障灾区饮用水安全
鄂学礼(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水质安全监测研究室主任):
此次地震发生后,环境保护部、卫生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立即投入力量确保饮用水安全。其中,环境保护部关注的主要是水环境污染问题,建设部则将工作重点放在取水点的安全保障上,水利部的重心是如何解决堰塞湖问题,而卫生部则积极围绕水源、供水、饮水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四部门合理分工又相互配合,使灾区可能发生的疫情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
目前灾区的供水有三种方式:一是瓶装水,二是水车供水,三是由各企业捐赠的供水设备。瓶装水水量有限。水车供水,由于山路损坏严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运输。对于企业捐献的供水设备,要加大其消毒力度保证安全供水。
进入灾区的主要供水设备净水原理为超滤和反渗透。超滤可以在水体的浊度和微生物等指标的控制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处理后即可得到符合饮用要求的水。此外它还具有体积小、耗电少、安装方便、处理水量大等优点,一台设备可以解决几千人的用水问题,适用于临时集中供水点。在抗震救灾较为急迫的情形下,超滤供水设备可以发挥较大作用。而反渗透的预处理过程比较复杂,处理水的成本高、耗电量大。但如果水源地存在化学污染,就必须用反渗透设备,超滤是无法达到要求的。所以对于供水设备的选择一定要基于灾区的实际情况,要综合考虑运输、用电量、水体成分需求、水源的实际情况等因素。(黄抗生 鄂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