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迂回曲折的“红线”,一个“上天入地”的科学规划,使9300多户居民免于拆迁
站在百姓立场上决策 看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图,很多人讶异于那条迂回曲折的规划红线,状若蚯蚓,蜷曲蜿蜒于黄浦江两岸。
在浦西南市发电厂附近,一片占地10亩的居民区,如同一块飞地,探头伸进世博园区。
为什么规划线如此不规整? “选择繁华市中心,跨江规划世博园区,这在世博史上是没有的。”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说:“我们必须小心翼翼,既要满足世博会需要,又能顺应未来城市发展要求;既要保证世博会足够空间,又要兼顾周边居民利益;既不能浪费国家资产,又不能忽视百姓利益。”
“以人为本是原则。”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专职副主任钟燕群说:“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上海提出世博会建设项目要有个高水平的、高瞻远瞩的、体现永续利用的规划。我们通过全球方案征集、组织专家团队集成,完成世博会园区总体规划,并在2004年底通过组委会审议。”
“的确很难。”吴志强说:“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增加,工作量上去了,地面布局也费尽心思。”
吴志强用“上天入地”形容为尽量保住居民区而做的总体规划。比如,通过展馆底层架空或做高架步道,来降低人均参观用地密度,以达到8—9平方米/人的正常标准,同时也保护了园区生态环境。“单是这两项就增加面积84万平方米,如果按户均90平方米居住面积计算,等于少拆迁9300多户人家。”
经过多次调整的上海世博会总体规划,确定为“一主多辅”的布局方式,形成“园、区、片、组、团”5个层次的布局结构:即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3.28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围栏区;5个功能片区,3个在浦东,主要布置国家馆和国际组织馆,2个在浦西,安排企业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另外在浦东还安排世博村和世博行政中心;12个平均用地10公顷左右的展馆组群;26个平均用地3公顷的展馆团。
广场是容纳和分流参观客流的重要公共空间。按照规划,上海世博会园区共需建设不同等级的广场27.28公顷,约占世博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2%。
绿地既为世博园区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亦考虑后续利用的需要。上海世博会园区绿地总规模高达106公顷,其中浦东滨江绿地设置为永久性世博公园,用地面积约29公顷。
大部分基础设施按照日60万人次的流量设计,厕所则采用极端高峰日80万参观人次的指标规划,园区厕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6150间,其中移动式厕所约1650间。
世博园区还规划了餐饮、购物、通信、银行等各类商业服务设施,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此外还有占地约2万平方米的游乐设施。
钟燕群透露,今年,备受关注的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会博物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方案策划以及主题演绎总体计划都将浮出水面。
城市最佳实践区,建筑“绿”了,水循环了,太阳“能”了——
处处透绿、步步节能的生态世博 绿色的草坡延伸进黄浦江,蜿蜒的河汊、细密的芦苇荡,散发着江南水乡的气息。
这是未来上海世博园区黄浦江沿岸的景致。
根据“生态世博”的要求,上海世博会的规划处处“透绿”。
让建筑与绿化“排排站”,利用人工制造的穿堂风,为世博园区整体降温;采集太阳能用于建筑内部的能源消耗,间接降低室外的起点温度;通过喷雾系统增加大环境内的湿度;让参观者体验污水流经园区后逐渐转化成净水的神奇过程;为了保留原上钢三厂所在的后滩滨江的自然湿地,特地规划了200多米长的滨江绿带;将建筑通过底部架空,“悬浮”在大面积的自然绿化之上,给建筑穿上“绿”衣裳……
“生态世博的规划建设,本身就是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演绎,是对城市与环境和谐的探索。”吴志强说。
比如,对水的循环利用。按《世博会地区市政用水规划》,浦东场馆区市政用水系统采用屋面雨水和黄浦江双水源,大面积收集屋面雨水。系统建成后,每年可节约优质饮用水资源101.9万立方米,其中屋面雨水利用量达到10.97万立方米。
“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上海世博会的创新,也是未来“生态城市”示范区。根据《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方案》,实践区主题为“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面积约12公顷。南部街区将利用老厂房的生态化改造和新的生态建筑,形成序馆及一系列室外展区;北部街区则模拟包括生态居住建筑、生态办公建筑和生态商业建筑组成的生态街区,集中展示生态城市的各种发展理念和建造技术。
届时,全球将有二三十个城市在这里展示各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世博园区规划还诞生了一个颇有意义的副产品——“生态世博”自我测评体系。
“这里曾是老工业区,环境基础条件并不好,局部地区有污染沉淀物,事先要做大量测污清污工作。”吴志强说。清污工作今年正式展开。
这套“生态世博”自我测评体系,由选址、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后续利用6个阶段构成,针对水、暖、热、光、电等各个系统。“目前,世界上各类生态评价体系有很多种,大多集中在单个领域,像这样大范围、系统化对城区进行生态评价的测评体系尚属首次。”吴志强说。2005年夏天,这套测评体系在北京绿色建筑国际大会上首次公开。国际著名生态城市专家、美国伯克利大学环境设计学院院长哈里森评价说,“非常具有开创性。”
“希望这个评价体系将来运用于一些城市的测污、清污。”吴志强说,“算是上海世博会的贡献吧!”
老建筑与新建筑、钢筋铁骨和衣香鬓影、历史和未来将在世博园区交相辉映——
让未来拥有记忆 2月28日,位于上海世博园区的浦钢公司厚板车间内,机声隆隆,红彤彤的钢板在生产线上发出灼热光芒。厂房一眼望不到头,黝黑的钢筋骨架或隐或现。
“你看这厂房,从西向东,足足有1公里多。基础可牢呢,再用几十年也没问题。”浦钢公司动迁及征地项目部经理陈湘庭说。
6月,这条生产线也将撤走,厚板车间将和浦钢公司的特钢车间、电炉车间一起,作为保留建筑,分别成为世博园区的演艺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物流中心。世博会结束之后,这些建筑将被再次规划成“建筑中的都市”——林荫大道、景观绿地、人行步道将穿行于这钢筋铁骨间,商业、休闲、旅游中心镶嵌其中。
在世博园区规划中,5.28平方公里园区,有38万平方米的建筑被纳入保护范围,包括工业厂房和民宅。
“这也是世博会史上的首创。”吴志强说。
世博会园区跨黄浦江两岸,在这片土地上,有中国最早的民族钢铁企业、最早的自来水厂、最早的外商纱厂、最早的煤气供热厂……它们不仅属于上海这座城市,更属于中华民族工业文明的最早印记。
与浦钢公司隔江相望的江南造船厂,在此已143载,其前身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中国第一座炼钢炉、第一艘机动兵轮、第一尊后膛钢炮均诞生于此,它的附属机构——翻译馆,翻译出版过百余种千余卷西方近代科技书籍,带动了“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让飞速发展的城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谐相处,这本是世博会题中应有之义。”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主题演绎部助理部长俞力说。
根据规划,世博园区内的工业遗产分三级进行保护:一是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二是保留历史建筑,三是其他保留建筑。
“江南造船厂中的老建筑能否成为中国近现代工业博览馆?中国最早的发电厂南市发电厂可否改建成依靠太阳能、潮汐能、风能发电的新能源展示馆?这些都在详细规划中。”吴志强说。
对老建筑的保护利用,还可以为上海世博会节约一大笔投入。
位于世博园区浦东段中心位置的上海世博建设大厦,就是利用新技术、在原上海第三印染厂的“新纺大厦”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在这座大厦的旁边,利用老厂房改建的餐饮中心、车库正在建设当中。
到2010年,流光溢彩的世博园区内,老建筑与新建筑、钢筋铁骨和衣香鬓影、历史和未来交相辉映,这将是怎样一幅动人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