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登录
首 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院长介绍
机构设置
联系我们
资讯中心
综合新闻
信息公告
教务通知
资源下载
招生信息
教师风采
专任教师
实验员
讲座教师
行政人员
教工院友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学科竞赛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晨斛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蓝色海湾整治红树林养护创新合作平台
实验室安全规范
3060双碳
3060专家工作站
闽都教育发展基金会
双碳资讯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党团建设
党建资讯
党团在线
学子风采
团学会
环境保护协会
第二课堂
优秀校友
交流合作
对外交流
服务社会
实习就业
实习实践
就业与深造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晨斛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蓝色海湾整治红树林养护创新合作平台
实验室安全规范
科研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厦门专题】厦门空气,汽车尾气为害最大
人员机构
2007-03-20
市环保局负责人接受本报独家专访,分析厦门空气质量下降原因。
去年,我市空气质量从原全省第一降到倒数第三位,这一消息让许多厦门人感到非常震惊。厦门市环保局副局长庄世坚在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说,空气质量下降,汽车尾气是最大“杀手”。不过,令人可喜的是,为了斩断“黑尾巴”,市环保部门表示,今年将采取三大措施整治污染源。如新增12座加气加油站、推广循环经济治理工业污染、采用新检测线动态查尾气等,以确保“十一五”期间厦门环境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12级标准的天数要达95% 。希望厦门能通过三大措施的实施,使厦门的空气质量回到“九五”期间“优”的质量水平。
本月9日,全省环保工作会议发布了2006年福建省环境质量概况。在全省九地市中,厦门的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三位。
其实,近年来不少沿海城市的空气质量都在持续下滑。据2005年度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当时厦门的空气质量还排在全省第一、全国第十。仅仅过了1年的时间,厦门的空气质量有了明显的下降。我们不禁会问:究竟是什么“扼杀”了厦门曾经清新的空气?
为了缉拿“真凶”,昨日,记者独家专访了厦门市环保局副局长庄世坚。
污染现状
二氧化氮浓度高出全省平均值2倍
数据:去年空气质量日报, 全年111天为优、248天为良、6天处于轻微污染
庄世坚告诉记者,2006年福建省环境质量概况,是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3项指标计算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作为比较城市间环境空气质量优劣的指标。与上年相比,厦门的3项指标均有升高,空气污染程度略有加重。
从3项指标对比的情况来看,2006年厦门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接近全省平均值,但二氧化氮的浓度却高出全省平均值的2倍,与福州“并驾齐驱”,明显比其他几个城市高很多。
根据2006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日报情况,在过去的一年里,厦门空气质量“优”的天数仅为30.4%,共111天,有248天的日子都处于“良”的状态,甚至还有6天的时间处于轻微污染。
庄世坚表示,这也是厦门轻微污染天数较多的一年。“九五”期间,厦门的空气质量还以“优”为主。
原因分析
19万辆汽车年排污物28万多吨
数据:空气中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在可进入人体呼吸道的可吸入颗粒物中,工业源占30% 、机动车尾气占29.4%、土壤风沙尘占21.7%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厦门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如此之高呢?庄世坚说,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经对污染源排放情况分析,移动源对二氧化氮贡献率达60.8%。事实上,汽车尾气所造成的污染除了二氧化氮外,还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可吸入颗粒物和致癌物质等污染物。汽车所排放的尾气就处在地面活动人群的呼吸带,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一份由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历经多年研究完成的《厦门市空气中颗粒物的特性及污染源来源研究》显示,这几年厦门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在可进入人体呼吸道的可吸入颗粒物中,工业源占30%,机动车尾气占29.4%,土壤风沙尘占21.7%,是主要的污染源。而从可进入人体肺泡(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可吸入颗粒物分析来看,机动车尾气占到了40.5%,工业源占30.2%。
统计数字显示,1999年~2005年厦门市机动车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城市道路总长度和面积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4%和7.4%。截至2006年底,我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41577辆,比2005年增长了18.81%,其中汽车18.81万辆,摩托车25.35万辆。仅2006年一年,全市的汽车就增长了40468辆,比2005年增长了31.35%,增长速度十分惊人。
根据环境监测分析,平均下来,仅一辆轿车排放的“年度废气”就是其自重的3倍,厦门目前有汽车将近19万辆,每辆车自重按0.5吨计,仅汽车年估计排放污染物就达28万多吨。无形之中,汽车尾气已经成了厦门空气的最大“杀手”。
治理办法
A 更新的士使用液化气 推广清洁环保公交车
说到汽车尾气的危害,大家都会想起街头的“黑尾巴”,特别是一些公交车的“黑尾巴”让人望而生畏。尽管环保部门加强了路检和年检,对尾气超标车辆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并给予适当的处罚,在媒体配合下又多次组织发动市民上街缉拿“黑尾巴”,并拍照曝光,但此举收效不大,“黑尾巴”仍然屡禁不止。
对此,庄世坚认为厦门的美好环境是厦门人民共有的宝贵资源,环境质量的好坏也取决于全体市民、企业和政府保护的力度。他说,环境空气质量的维持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自觉维护,不能靠环保部门“千里走单骑”。比如针对公交车的“黑尾巴”,环保部门也多次要求整改并进行了处罚,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车辆无法马上更新,考虑到公众出行,停开这些线路也不现实,为此造成了一些尴尬的局面。
可喜的是,国家将从今年7月1日起实施机动车排放的国III标准。市政府对此问题也高度重视,今年我市将新增12座加气加油站,作为LPG(液化石油气)单燃料出租车的“食堂”。今年我市有52%的出租车到达使用年限,更新的1904辆出租车将全部采用LPG单燃料车。同时,岛外新增800辆出租车,也将全部采用LPG单燃料出租车。目前全市公交车近2200辆,厦门公交集团已经开始批量购买和推广使用金龙客车,通过集中采购技术水平高、品质好的金龙城市客车,对原有的老旧车型进行更新,将有助于改善广大市民的乘车环境,同时公交车还将进一步改为清洁燃料汽车。燃料结构的改变将大大减少厦门机动车尾气污染并杜绝“黑尾巴”现象。
此外,目前我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交通改善,通过主干道部分路段的“禁左”、中心城区有偿停车等措施,大力提倡公共交通优先,从而引导市民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随着我市公共交通的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私家车迅猛增长的态势。
庄世坚表示,这些都是从源头上斩断“黑尾巴”、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有效措施。不过,环保部门还要不断加强日常监管,才能确保厦门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B 人工增雨降粉尘污染 循环经济治工业污染
庄世坚表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大量增加和城市建设迅速扩展,影响环境空气的污染源也大量地增加。如果没有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那么许多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将随着经济总量的翻番而翻番。虽然,近年来厦门的环境质量有所下降,但环保部门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和其他部门的配合及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直不断地在采取更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环境质量的下滑。否则,厦门的环境质量就不可想像。
那么,占30%的工业源和占21.7%的土壤风沙尘污染如何解决呢?庄世坚说,环保部门一直对工业污染源实行全过程监管,千方百计地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2006年又启动了嵩屿电厂、厦门电厂、明达玻璃等重点污染源的大气污染治理,努力实现工业增产减排的目标。厦门岛内外目前有成百上千个工地,工地所带来的主要是扬尘污染。为此,这几年环保部门与建设管理部门及市容考评委不断加强对在建工地文明施工的监管。从去年开始,环保部门又和气象部门一起实施了人工增雨工程,开辟了从面上控制工地扬尘的新途径。今年也将继续深入开展这一工程,在气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人工增雨来降低工地的土壤风沙扬尘污染。
同时,我市今年也将在道路保洁方式上大力普及机扫,有效控制二次扬尘污染。
“十一五”期间,厦门的环境空气质量将会有怎样的改善呢?庄世坚表示,环保部门将利用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国家的约束性指标,加强对污染源的强制约束,不遗余力地加强各方面监管,确保达到“十一五”期间厦门的环境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95%的目标。
C 新检测线动态查尾气 上路车须贴绿色标志
尽管一部分机动车通过更新解决了“黑尾巴”的源头问题,但短期内仍然有一部分机动车暂时无法更新。庄世坚透露,为了加强对机动车“黑尾巴”的日常监管,环保部门已经开始组建厦门市机动车排气控制中心,并列入今年市委、市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该中心将在今年内建设完毕,投入使用后,可配备十多条全新的检测线以及成套的监管系统。其中,机动车简易工况检测线一期工程建设将率先完成建设,并建立机动车排气简易工况定期检测和年检制度,实行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制度。
这条检测线有什么好处呢?庄世坚解释说,以往对机动车尾气的检查,都是让机动车停下来之后进行怠速状态下的尾气检测,不能准确反映车子在路上跑所产生的尾气情况。而机动车简易工况检测线则是模拟机动车在路上跑的正常运行过程,所检测出来的尾气将是比较真实的。这条检测线预计年底可投入使用, 届时,全市的车辆必须通过检测线检测合格后,在车辆显眼处贴上表示该车辆尾气排放合格的绿色标志,方可上路行驶。检测不合格的车辆将被要求限期整改,整改期内也将贴上表示正在整改的黄色标志,整改完成后才能换成绿色。若整改期过后还不能达到标准,将被禁止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