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被啃了
树被砍了
被践踏的大地
裸着受伤的胸怀
风的手
将沙漠这条绷带
缠了过来……
这是一首名为《地球的痛》的小诗。长期以来,我们不顾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忽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过度开垦湿地、草地生态系统,无休止索取生态系统产品,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与退化,绿洲和家园也消失在沙漠中……人类无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无视不同类型与不同地区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先开展生态功能区划而盲目开发,最终人们只能面临沙进人退的严峻现实,其中的损失不但无法估计,恢复成本更是个天文数字。
相对于我们耳熟能详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或许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功能区划”这些概念比较陌生,但其实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强调,开展生态功能区划是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提供了一把科学的“量尺”。给资源开发戴上“紧箍咒”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我们不仅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还应重视自然发展规律。而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从发展地方经济单方面看问题,却没有考虑或者说不知如何计算当地的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自此,生态功能区划应运而生,目的在于结合各地敏感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强度和潜力等因素,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分区提出社会经济发展方向。
所谓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特征,明确每个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规律,确定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生态功能区与生态高度敏感区,为我国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区域开发与产业布局提供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框架,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健康发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表示,通过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确具有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等重要作用的生态服务功能区,将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另外,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内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对工农业的生产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既使区域内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又不至于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持续地发挥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持功能。更值得关注的一点在于,生态功能区划甚至可以预测未来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演变规律。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内当前人类活动的规律以及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和恢复技术的发展,预测各区域内未来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可见,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保护决策科学化、管理定量化、资源开发合理化、运作过程信息化的重大基础性工作。
为环境承载力打分
“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都是生态功能区划的重要内容。由于受到青藏高原隆起影响,我国形成了东部季风湿润区、西部干旱区以及青藏高寒区的基本气候格局,奠定了我国生态系统发育与演变的自然基础,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欧阳志云说,“一个地区怎么发展,发展什么,开发力度有多大,都应该参照这个生态‘分数’。”这里所指的“分数”就是对环境承载力的评价。
生态敏感性评价内容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盐渍化、石漠和冻融侵蚀敏感性5方面。生态服务功能包括生态调节功能、产品提供功能与人居保障功能。生态调节功能主要是指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等维持生态平衡、保障全国或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功能;产品提供功能主要指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粮食、木材、淡水等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产品;人居保障功能主要是指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等功能。
例如,像在长三角那样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应该优化开发,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率先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做到增产减污;而如海南这样环境仍有一定容量、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则可实行重点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对三江源或自然保护区那样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则要坚决禁止开发,严格保护。
生态功能区划初见端倪
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完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以甘肃省为试点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发布了《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程序、任务和要求,在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基础上,按3个等级划分全国生态功能区。这被看作是我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初步成果。
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司有关负责人说,围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国家环保总局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两项措施:一是牵头组织相关部委共同编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提出我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空间布局及其建设重点;二是在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沙土保持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开展了东江源、洞庭湖、秦岭山地等18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工作。
目前,我国已有甘肃、陕西、安徽、北京、广东、西藏、吉林等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政府批准了各自的生态功能区划,河北、山西、山东、江苏等省开展了地方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作,而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技术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据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我国将进一步完善国家及地方生态功能区划,确定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主导生态功能,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分期分批开展保护和建设,争取在2010年能初步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届时我国将在重要水源涵养区、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水土保护区及重要物种资源集中分布区优先建立2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一批地方生态保护保护区,到2020年,我国的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将达到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