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登录
首 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院长介绍
机构设置
联系我们
资讯中心
综合新闻
信息公告
教务通知
资源下载
招生信息
教师风采
专任教师
实验员
讲座教师
行政人员
教工院友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
学科竞赛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晨斛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蓝色海湾整治红树林养护创新合作平台
实验室安全规范
3060双碳
3060专家工作站
闽都教育发展基金会
双碳资讯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党团建设
党建资讯
党团在线
学子风采
团学会
环境保护协会
第二课堂
优秀校友
交流合作
对外交流
服务社会
实习就业
实习实践
就业与深造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晨斛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蓝色海湾整治红树林养护创新合作平台
实验室安全规范
科研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平台
科研动态
科学家恐灾难来临 消融的青藏最终或将荒漠化
管理员
人员机构
2006-10-26
天山“一号冰川”退缩严重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古国就已经有了专门保护胡杨的法律,这被一些人看成是全世界最早的环境保护法。 但最终,干旱来临、胡杨逐步消失,楼兰古国走向了灭亡。斗转星移沧桑变幻。当塔里木河流域由于人类的糟践而再次面临古楼兰同样的命运时,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却让这里起死回生。
驱动这股力量的还是人类;但是,对于大自然的这种恩赐,人类还不清楚自己往后是否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变化与全球升温相应
中科院院士施雅风曾在2002年作出这样的推断:全球变暖可能导致中国西北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出现降水与径流增加、冰川消融加速、湖泊水位上涨、植被有所改善、大风与沙尘暴日数减少、但洪水灾害趋频等现象。
“这可真应了中国那句古话:‘江山易改’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刘景时感叹道。
西藏自治区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边多向本刊介绍,那曲地区气温变化同全球气温升高的趋势一致,呈现较为显著的上升趋势。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平均每10年升高0.28摄氏度(超过全球平均的0.20摄氏度)。降水量的变化非常显著。从1961年到2000年,平均每10年上升11毫米,而2000年后的5年上升幅度更大,平均降水量比前40年平均值还高86毫米。
与此同时,那曲地区年平均蒸发量却表现为较平稳的下降趋势,仅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就减少了130毫米。
“降水增加而蒸发减少,这是导致乃日平错等湖水上涨的最主要原因。”西藏自治区高原大气环境研究所的专家李林说。
刘景时告诉本刊,全球气温升高驱动了全球水循环加剧。气温升高使水体运动速度加快,导致季风携带的水分强度和速度增大。青藏高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6月中旬到9月下旬,受印度洋季风影响。而全球变暖导致印度洋季风携带了更多的水分,从而形成越来越多的降水。
至于蒸发量降低的原因,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朱立平研究员认为,降水量增加、冻土融化导致大气湿度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蒸发的速度。“这就如同在桑拿浴室里,蒸发量会比较小一样。”他举例说。而中科院地理所的郑度院士介绍说,造成蒸发量减小的因素可能还有两个:湖面上空风速的减小;云层的增多导致日照减少。
李林认为,气候变暖导致雪线上升,冰雪融水量增加,也是该地区湖泊水位上涨的一个因素。姚檀栋指出,尽管乃日平错湖附近没有冰川,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大尺度来看,由于气候变暖,整个青藏高原冰川退缩,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补给了湖泊水量。
关于那曲地区湖泊水位上涨与该地区冻土融化的关系,目前还缺少观测和实验数据,不能做出科学的表述。但科学家发现,夏天雨季与冬天枯水季节相比,湖泊水位变化不大,仅相差0.2到0.5米。李林说,在雨季过后长达4个月的时间里,湖泊还可以得到一种水源的补充,这种水源惟一的可能就是冻土融化渗出的水,因为这时处于高海拔的冰川融水也停止了。
青藏高原的冻土退化与全球变暖也是一致的。澳大利亚科学家亨里克·华伦通过实验已经证明,在北半球,多年冻土地带每季都在融化,正在变得越来越薄。根据观测研究,全球多处冻土温度大部分在升高。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欧洲、加拿大、西伯利亚等地的冻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均升高了2到3摄氏度。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温度也升高了0.5到1.5摄氏度。
利弊相随
实际上,在湖水泛滥、冻土融化的同时,那曲地区同样也有好的变化。生活在乃日平错湖岸的雍仲说,他奇迹般地发现,最近几年,他家所在的那曲地区水草比以前肥美了,“以前那曲是比较干燥的,随着这几年越来越湿润,牧草长得也比以前更好了,我家这几年因此多养了6头牛。”
而在阿克苏,气候变暖在带来冰雪融水、使得植被恢复的同时,也带来了洪水灾害愈趋频繁的负面效应。新疆水文水资源局高级工程师吴素芬研究了新疆地区29条河流的汛情。她发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为洪水多发期,进入70年代一直到1986年为少发期,但从1987年起,洪水明显增多,尤其是1993年到2000年连续8年出现高频次洪水。
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多吉占堆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怪事”: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年,西藏山南地区发生大旱,降水量极少,但却突然发生了大水灾,冲毁了几个村庄和十几座桥梁。究其原因,是雅拉香布雪山冰川融水量增加,造成了山下的高山湖泊决堤。
最终结果是荒漠化?
但不管怎样,就目前来说,冰川融化带给当地人更多的还是好处。可是,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吗?科学家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产生了分歧。
冰川融化造成最直接的后果是冰川急剧退缩。姚檀栋说,过去40年里,高亚洲冰川面积减少了7%。特别是过去10年,是20世纪高亚洲冰川退缩最强烈的时期。计算表明,目前,冰川每年融水量相当于黄河的径流量。
姚檀栋以新疆境内的天山1号冰川为例,描述了冰川的退缩过程。他说,天山1号冰川由东西两个支冰川组成。1962年,东西两个支冰川的冰舌部分还是连在一起的。这以后随着冰川的退缩,两个支冰川虽然仍连在一起,但相连接部分不断变窄变薄。1993年,东西两个支冰川彻底分离。到2001年时,两个支冰川已相距100多米。
记者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纳木错观测站采访时,遇到正在这里考察的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地球信息中心的冰川专家。他们研究了阿尔卑斯山冰川消融情况后发现,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50年中消融了17%。据他们推测,随着全球变暖加剧,这些冰川在未来的20年中将全部消融。他们认为,这绝非一件好事。一旦冰川完全消融,那么靠阿尔卑斯山冰川补给的多瑙河就失去了这个固体水库的调节,只能单纯依靠降水补给。降水量过大就会发生洪水,反之则会干旱。到那个时候,气候灾害也就随之加剧。
对此,中国部分专家提出,阿尔卑斯山冰川是小冰川,消融速度相对较快。中国拥有众多的大冰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消融殆尽。
那么,中国西北地区的环境前景究竟如何?对此,冰川研究专家施雅风作出了预测。他认为,西北地区分为小冰川区域和大冰川区域,两者情况有所区别。小冰川为主的区域包括祁连山北麓、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南麓吐鲁番-哈密盆地等地。在这些地区,21世纪初期冰川退缩加剧,并会出现融水高峰,到21世纪中期某一时刻,冰川融水径流可能衰减,不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的长期发展。但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青藏高原内流河区等以大冰川居多的流域,在2050年以前融水量会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姚檀栋说,中国一半的冰川属于小冰川。他推测,到2100年,中国一半以上的冰川就没有了。到时候,靠这些冰川补给的河流滋养的土地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荒漠化。而青藏高原所的徐柏青研究员接受本刊采访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目前无法列出一个准确的时间表,可以预见的是,青藏高原将经历一段长时间的水草肥美期,但随着全球的持续增温,当青藏高原冰雪消融殆尽的时候,青藏高原将面临最终的荒漠化。
“从长远来看,全球变暖弊多利少。这是目前全球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姚檀栋总结说。